|
|||||
|
|||||
在廣袤的美洲大地上,水電十一局正在譜寫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畫卷。從陽光熾熱的光伏電站到車水馬龍的地鐵工程,從云霧繚繞的水電站到生機盎然的公路擴建,這里的每一鏟土、每一塊光伏板、每一段鐵軌,都鐫刻著水電十一局人對自然的深深敬畏。 進入美洲市場以來,水電十一局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踐行綠色方案,守護綠色家園,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科技創新與生態智慧,推動綠色基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生態答卷。 陽光下的生命交響 在哥倫比亞,艾斯科巴爾128兆瓦與巴拉諾阿Ⅲ23.3兆瓦光伏項目的光伏板陣列如一片藍色海洋,而在這片“海洋”上空,候鳥正沿著千年不變的遷徙路線自由飛翔。 “當我們第一次踏勘現場時,就被這里豐富的鳥類資源所震撼。這片區域恰好位于哥倫比亞北部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上。”項目經理衛延偉介紹道,“我們不能讓光伏板成為鳥類的障礙。”為了避免光伏板陣列對鳥類的遷飛路線、覓食行為造成干擾,項目部在開工前就聯合屬地生態研究所開展“候鳥生態行為基線調查”,并搭建光伏區與周邊濕地區域之間的鳥類觀察走廊。 項目實施期間,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架設定點攝像設備,對典型鳥類種群的活動軌跡、飛行高度、停歇習性等進行動態監測。基于數據優化光伏板傾角和排列間距,減少對鳥類視線和磁場的干擾,最大限度保障鳥類遷飛的自由路徑。項目職工劉釋琦說:“現在能看到鳥群從板陣間自由穿過,那一刻覺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夜間,施工區還活躍著另一群“居民”——本地特有的蛙類和蛇類。“這些兩棲類動物,對棲息濕地依賴度高、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為此,我們實施了分階段遷移計劃。”項目環境工程師梅迪納介紹道。項目部第一時間啟動“微型生態搬遷方案”,設立施工邊界緩沖帶,提前設置誘導裝置,引導兩棲動物自然遷移至人工模擬濕地區。遷移完成后,在移居區域增設棲息微景觀,如陰濕苔蘚區、水塘石堆等,確保小型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此外,項目部還設立“綠色施工示范區”,用于試點不同地表防塵方式、邊坡生物護養技術,定期對遷移種群進行存活率跟蹤,確保生態鏈不被人為割裂,為拉美光伏項目中推廣生態友好型施工技術積累經驗。 雨林中的自然守護 在哥倫比亞的伊圖安戈水電站,2400兆瓦的裝機量將滿足哥倫比亞12%的用電需求,但這里同樣是黑帽懸猴、大眼斜鱗蛇和棕蝠的樂園。 伊圖安戈水電站所處區域是哥倫比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帶之一,這里棲息著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黑帽懸猴。“黑帽懸猴是森林中的‘空中體操選手’,它們的活動路徑必須避開。”項目安全員王焱龍說。項目部啟動“生態伴隨追蹤”計劃,開展為期數月的生態習性追蹤研究,科學調整施工時間與作業路徑,有效避開其活躍區。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團隊在開挖區域發現一條當地特有蛇類——大眼斜鱗蛇,隨即所有作業立即暫停。”項目環境責任工程師埃利亞斯說。面對這類對生態系統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種,項目部堅持“發現一處、保護一處”的原則,組織專業生態團隊對其實施區域性遷移保護。“我們通過搭建臨時遷移緩沖帶、定向網箱誘導與生態通道連接,成功將蛇類遷至距施工區安全范圍外的自然林地,有效避免了棲息地的破壞。”項目常務副經理張艷軍說。 對棕蝠的保護則更顯細膩——根據施工計劃,工程部分施工區域需清理空心樹洞與廢棄洞穴,施工前,項目部組織環保專家進行全面排查和遷出,并設立了臨時蝙蝠收容點,在環境穩定后,統一安排生態保護性放生,為棕蝠種群的延續提供了良好條件,避免生態鏈條斷裂。“它們是天然的‘蟲控衛士’與‘種子搬運工’,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項目事務部主管白曉龍說。 同樣,在植被保護方面,項目部堅持“樹有所依、綠不斷線”的生態底線思維,對原生木棉樹進行編號登記與健康評估。對于確因施工影響而必須移除的木棉苗木實施“一移一補+近源種植”策略,將樹苗移植至相鄰生態緩沖區,確保其繼續生長。 公路上的和諧走廊 “停車!美洲鴕要過馬路了。”在水電十一局巴西BR386公路擴建工程施工現場,環境工程師尤里通過對講機緊急叫停了一隊運輸車。 美洲鴕是巴西標志性動物,它們高大的身影常見于開闊的草地與農田之間。設計之初,項目部便將生態保護納入規劃藍圖。線路在走向上主動避讓了包括美洲鴕在內的重點保護物種核心棲息區與敏感地帶,確保這些受保護的物種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延續生息。 為守護它們的遷徙路徑,項目部創新設置多樣化生態廊道。項目安全員張紫陽介紹道:“我們創新設計了立體生態廊道系統——高架橋梁為大型動物提供自由通行的空間,地下涵洞則成為小型生靈的安全通道”,他指著沿線邊坡和緩沖帶補充說,“這些本土植被不僅起到固土護坡作用,更精心營造了鳥類和昆蟲的棲息地,讓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真正融為一體。” 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同樣注重生態與環境的精細化管理。在關鍵區域引入智能監測設備,全天候記錄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并根據監測結果動態優化廊道設計。施工照明精準定向,避免干擾野生動物的棲息。施工廢水經過深度凈化后排放,確保河流水質清澈。抑塵措施讓周邊植被保持常青。 在這里,棄土也被賦予新的價值。項目安全工程師費爾南多特別介紹了他們的棄土生態化利用計劃:“傳統做法是將棄土簡單堆放,而我們把它變成了生態修復的資源。”項目部將棄土經過科學處理后用于沿線退化土地的生態修復,播撒本土植物種子,使原本裸露的土地逐漸變為新的綠色廊道。 項目經理雷學峰說:“在BR386公路項目,我們澆筑的不只是鋼筋混凝土,更是為萬千物種預留的生命通道,為未來世代儲蓄的生態財富。” 城市里的生態綠洲 在南美洲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巴西圣保羅,一條現代化地鐵線路正悄然延伸。 巴西圣保羅地鐵2號線工程是巴西當前最新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統,水電十一局承建工程第3、4、5、7標段。因工程穿行于城區與綠地交界地帶,項目團隊發現,沿線棲息的鳥類就有38種,其中還包括幾種瀕危物種。 自工程啟動伊始,項目部便與生態專家聯合制定了系統性鳥類監測計劃,在全線作業面設立15個觀測點,全面覆蓋施工區域及周邊綠地。通過定點觀測、聽覺記錄與高清影像同步采集,精準捕捉鳥類的每一次起落。監測工作每季度進行一次,貫穿施工前、中、后期,動態分析鳥類物種變化及行為反應。 “鳥類對噪音極為敏感,”項目經理鄭偉佳指著監測屏幕上的聲波圖解釋道,“鳥類聽覺系統比人類靈敏得多,施工噪音對它們就像在我們耳邊敲鑼打鼓。”為此,項目部嚴格落實施工噪音控制措施:夜間停用高噪聲設備,設置臨時隔音圍擋,同時將鳥類行為變化與噪音監測數據同步分析,動態調整施工時段。 同時,面對施工必然帶來的樹木移除,項目部不止于“按法規補植”,更提出“本土優先、生態廊道優先”的策略,實施1:3的補植計劃。截至目前,累計補植本地樹木1000余株,成活率達到85%。同時,在施工區域外圍保留或新建生態廊道,使原本碎片化的綠地得以重新連通,為小型鳥類和昆蟲種群提供安全通道。 在工程推進過程中,項目部始終嚴格遵守巴西環保法律體系,先后取得ASV、TCRA、市政噪音許可等重要環境許可證,并與圣保羅州環境公司簽署TCRA生態責任協議,明確生態修復義務和監督機制。每季度,項目部向圣保羅州環境公司提交生態監測報告,確保環保執行全程留痕、透明可審。更重要的是,項目團隊主動走進社區,開展生態教育活動,向居民科普鳥類知識,邀請當地居民參與鳥類觀測。當地居民親切地說:“這是中國朋友留下的綠色禮物”。 電站旁的共生奇跡 在被譽為“玻利維亞生物寶庫”的卡拉斯科國家公園內,玻利維亞伊比利蘇水電站項目正在探索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處的新路徑。 卡拉斯科國家公園共分布著181種哺乳動物、750種鳥類、306種爬行動物和近3000種植物,其中不乏數量稀少、分布極窄的特有種類。 工程啟動初期,項目部便聯合當地環保機構與生態專家團隊開展詳細的生態基線調查,對工程區域內出現的12種特有哺乳動物、13種特有鳥類、29種特有爬行動物逐一建檔、標記,并設立生態緩沖區與重點保護帶。 “施工過程中,我們劃定‘野生動物通行保護走廊’,嚴禁封閉施工或機械干擾,同時安排專人記錄生物通行頻率與路徑,為生態遷徙留出‘安全通道’。”項目經理馮巖介紹道。不僅如此,針對特定繁殖季節,項目部還靈活調整施工排班,實行“工點停工保護制”,最大限度減少對動物生活習性的打擾。 除此之外,國家公園內還分布有300多種蘭花,其中50余種為玻利維亞特有。項目環境工程師喬凡尼正細心地為一株珍稀蘭花覆上原生苔蘚。“我們像給蘭花搬家一樣謹慎,”他笑著說,“必須帶著它的‘家具’一起搬遷。”項目部采用“邊施工、邊移植、邊恢復”的生態工程模式,就像在進行一場精密的“生態手術”,對發現的附生類植物進行“微型生態遷移”,對易受擾動的植株進行原位保護與異地養護,努力通過“自然演替+人工干預”的組合方式重建生態系統微循環,確保生態基底的長期穩定。 從光伏板下的蛙鳴到公路上奔跑的鴕鳥,從地鐵沿線的鳥巢到水電站旁的蘭花,水電十一局在美洲的每一個工程,都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這些工程不僅解決了能源短缺、交通擁堵等發展難題,更以科技創新和生態智慧,在拉美大地上播撒了一顆顆綠色種子,是中國企業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承諾的真實寫照。 守護生態沒有終點,在這條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水電十一局將繼續與各方攜手,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動態檢測 木棉樹苗恢復性移植 野生動物通行實時反饋系統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