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里先有樓還是先有軌道?” 從李子壩“單軌穿樓”奇觀驚艷世界,重慶軌道交通建設走過了極不平凡的20年。 從2005年重慶首條地鐵開通,至2025年運營里程突破 ?580公里,建成全球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重慶軌道交通歷經錘煉,成為這座城市閃亮的“金色名片”。“單軌穿樓”“云海列車”的網紅打卡,“背簍專線”“軌道集市”的市井煙火,無不訴說著“人民地鐵人民建,人民地鐵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兩江交匯,四山環抱。獨特的“8D”魔幻地形特征,賦予了重慶別樣的魅力,也為軌道交通建設設下重重難關。 6月27日,重慶首條地鐵開通20周年之際,一輛嶄新的列車沖破山城晨霧,自百樂園高架站疾馳而出——由水電五局參建的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重慶東站段正式通車,直達重慶東站,水電五局在重慶軌道交通建設領域首戰告捷。 自2021年首度進入重慶軌道交通市場、參建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伸段項目以來,水電五局以“一條開通、四條在建”的強勢勁頭,在巴山渝水間書寫著電建人的交通建設篇章。 地下30米烹調麻辣鮮香 80年前穿透防空洞的風,今天吹進了玉帶山站深處。 作為水電五局進軍重慶軌道交通市場的首個項目——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伸段的關鍵節點,玉帶山站以其總長242.2米、開挖寬度27.7米、高度29.53米的龐大體量,榮膺“亞洲最大地下三層暗挖疊島式地鐵車站”,一句刷新行業記錄。 ???? 建設者們形象的將玉帶山站挑戰概括為“麻”“辣”“鮮香”三重滋味。玉帶山站所處位置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其中上層是回填土及強風化層,中層是中風化巖層,下層是中風化砂質泥巖。更棘手的是,車站主體正上方為住宅小區,隧道頂板到小區基底標高僅15.71米,沉降控制要求極高,就像在豆腐里挖洞,得保證結構的穩定。 “十二部雙側壁導洞法”成為破解難題的獨門秘方。與傳統暗挖施工方法不同,工程師們將偌大的車站“化整為零”,像九宮格鍋底般分成4個臺階共12塊,逐層開挖,在中間保留支撐巖柱。每當完成一個臺階的支護,再小心翼翼地“蠶食”下一層的巖體。 在30米深的地下,時間仿佛被重新定義。項目團隊將“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這十八字原則刻進了每一道工序,采用機械法開挖,如同豆腐雕花;施工過程中,26個監測點如同“神經末梢”實時傳輸數據;工人們將初襯的鋼筋一寸寸嵌入巖壁,噴射的混凝土迅速為山體覆上一層鎧甲。隨后的二襯施工則像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模板臺車緩緩推進,所過之處澆筑出光滑的拱頂。 從地質迷局中巧妙突圍,于履約之戰里分秒必爭,在安全防線間嚴控毫厘,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伸段玉帶山站的建設歷程,恰似一場精心烹制的“麻辣盛宴”。 “8D”間舞動空中芭蕾 當陽光穿透晨霧,灑在嶄新的鋼軌上,蟄伏三年之久的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重慶東站,如巨龍騰空,正式匯入城市交通血脈。 該項目正是水電五局進入重慶軌道交通市場的“首秀”之作。這條串聯西部最大高鐵樞紐重慶東站與中心城區的“空中走廊”,以“重慶軌道交通首個橋梁轉體施工紀錄”驚艷亮相。 “站臺左右兩側列車同時到站,乘客跨一步就能換乘,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家住茶園片區的居民們體驗首日通車時,對“同臺雙島”設計贊嘆不已。這種創新設計使劉家坪站換乘效率提升60%,而背后是水電五局將“智慧建造”理念深植每一個施工環節的探索。 在既有劉家坪站、劉上區間改造中,項目部面臨“既要保運營又要保工期”的雙重考驗。為保障茶園地區居民順利出行,采取“獨立運營”方案,項目部反復推敲施工計劃,片區聯動采集物資,高頻研判施工方案,精細化施工組織,如期完成改造施工。在7個月里以夜間施工為軸,用軌道小車精調軌道,將誤差鎖定在毫米級,讓茶園居民的出行從未因施工中斷。 最令人難忘的,當屬于2023年7月28日凌晨的橋梁轉體攻堅戰——為跨越既有6號線,兩座各重3500噸的T構連續梁需以橋墩為軸心逆時針轉體精準對接。“左偏0.3毫米,右移0.1度……調整千斤頂!”隨著兩臺千斤頂同步發力,兩座龐然大物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最終以每分鐘1.15度的速度完成轉體,創下重慶軌道交通首個橋梁轉體施工紀錄,這一刻,山城的夜空見證了建設者在“8D魔幻”地形中完成的“空中芭蕾”。 如今,這條軌道已成為山城新的活力動脈。每天,數萬市民通過它快速抵達重慶東站,開啟新的旅程;沿線商業因交通便利而煥發生機;城市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當列車穿行于樓宇與山巒之間,它承載的不僅是乘客,更是一座城市向上生長的夢想。 匠心織就立體網絡 穿梭在巴渝大地,從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起步,到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東延工程相繼參建,延伸到重慶軌道交通7號線、17號線站后工程進場施工,水電五局以堅毅的步伐,“筑”力山城軌道交通建設。 時間來到2023年11月11日凌晨1時45分,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項目雙幅T構橋梁上跨1號線轉體橋,歷時52分鐘實現準確就位,順利完成轉體施工,與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一起實現創造公司一年“兩轉”新紀錄。 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T構橋梁轉動前,雖然橋位與1號線平行,梁體采用掛籃懸澆施工,但安全管理工作依然面臨嚴峻地考驗。在璧虎高架區間左線20#墩及右線21#墩施工時,樁基施工距既有1號線不足1米,承臺直接侵入1號線梁面垂直范圍,最高的墩柱有26米高,轉體施工梁面距既有1號線最近1.4米,施工難度不亞于6號線轉體。 項目采用BIM技術實行全面信息化控制,通過模型創建,建設可視化管理平臺通過進度計劃與模型綁定,達到隨著施工現場的施工進度進行工程進度狀態、完成工作量,幫助管理人員對現場生產進行掌控和施工狀態的分析。項目技術團隊先后攻克了“承臺部位球鉸安裝的精確定位、T構梁的線型監測、T構橋梁整體(上承臺+橋墩+梁部)水平轉動等核心技術,璧虎高架區間轉體橋“一種橋梁墩柱鋼筋綁扎平臺連接裝置”“一種臨近運營軌道線路施工的移動式簡易防護支架”等專利獲評實用新型專利,同時以工程為對象,以工藝為核心,運用系統工程原理,編寫“城軌快線5000噸級轉體球鉸系統整體安裝”施工工法,樹立了行業樣板。 憑借卓越的在建項目業績,水電五局在重慶軌交市場實現了良性循環與持續拓展。從4號線西延伸的起點,到相繼參建27號線、6號線東延伸工程,再到如今7號線、17號線站后工程陸續進場施工... 從參與“一條線”到助力編織“一張網”,水電五局正全力以赴,助力山城將軌道交通這張“金名片”鍛造得更加閃亮,為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持續做強做優做大重慶軌道交通市場,而矢志不渝地踐行著“扎根山城、建設山城、服務山城”的初心與使命。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