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的中央主軸上,一座形似白鷺展翅的建筑正拔地而起,它就是“雄安之翼”。從 BIM 全流程的數字脈絡到3D打印的紅色羽翼,從綠色建材的低碳根基到生態施工的環保路徑,“雄安之翼”的每一寸生長,都深嵌著“低碳、降耗、環保”的密碼。作為雄安首個3D打印建筑,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使用改性塑料3D打印裝飾板技術的單體建筑。“雄安之翼”以“智能建造”為核心,通過綠色生態、尖端科技與創新理念的完美融合,勾勒出雄安新區智慧城市建設中未來建筑更為“智能、綠色、高效”的嶄新圖景。 BIM賦能??構建智慧建造體系 依靠“BIM + 智慧工地”建設,“雄安之翼”將 BIM 技術深度應用在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各個環節,構建起覆蓋項目“人機料法環”全要素的智能管控網絡。 建設前期,針對鋼結構工程施工過程中造型翼曲形、超長懸挑鋼結構構件復雜程度高,預留件、連接件類型多,大構件運輸吊裝等復雜工況和新型工藝。項目部以工程局BIM中心、公司BIM分中心為指導,針對“雄安之翼”完成相關專業深化設計、編寫專項施工方案、完成全系統管綜模擬、工程量提取、可視化4D模擬等,在優化項目管理流程的同時促進項目各階段協同工作,提升安全管理、降低建設成本,為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施工現場,大數據、智能化管理設備的應用讓“智慧監管”遍布各處角落。塔機安全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吊臂角度與荷載,施工電梯監測系統精準記錄運行速度與停靠位置,卸料平臺監控系統對超載行為即時預警……這些裝置如同項目管理中的“隱形安全員”,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數據傳輸至中央管控平臺,實現對設備風險的提前干預。人員管理方面,通過勞務實名制信息化管理,對建筑工人進行實名認證,建立實名制檔案、記錄人員單位、班組、身份、照片等基礎信息,結合線上管理系統精準掌握出入考勤、場內人數、各單位工種上崗等情況,全面提升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 綠色驅動??打造低碳建筑標桿 “雄安之翼”的“綠色施工”理念既體現在與自然相融的規劃設計里,更凝結在技術創新的實踐探索中。作為容東片區連接金湖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綠色紐帶”,“雄安之翼”通過綠色展廊、集散廣場等景觀設計,在城市與自然之間搭建起和諧過渡的生態空間。而在建筑整體建設中,從結構優化到生態施工,低碳理念也一直貫穿始終。 主體結構設計上,項目采用世界先進的雙向漸進結構優化法,借助計算機智能拓撲找形技術剔除建筑結構中的冗余低效耗材,充分發揮建筑材料的最佳效能,在打造“羽翼”懸挑輕薄造型的同時,讓建筑既能滿足結構安全需求,又能兼顧低碳效能,達到美觀與實用、低碳與高效的完美統一。 在智能管控下,生態施工細節隨處可見。工地進出口的車輛沖洗裝置與圍擋噴淋系統、霧炮機與裸土覆蓋措施,能有效減少外在污染,保證空氣質量。工地上的揚塵噪音監測儀上,實時顯示著工地的噪聲、PM2.5、溫度、濕度等數值,對工地進行全天候監測,全面管控工地施工環節。 3D 打印??賦能項目提質增效 “雄安之翼”兩側懸挑出來的巨大紅色“雙翼”應用數字設計方法,采用改性塑料3D打印技術進行加工建造,是雄安新區的首個3D打印建筑。 相較傳統建筑能耗高、污染大的痛點,3D打印技術不僅能輕松實現復雜的雙曲面造型,同時能大幅降低傳統施工中的建材浪費與建筑垃圾。在后續生產過程中,項目將采用現場預制生產的模式,基于移動建筑機器人平臺的高柔性特點,在施工現場快速部署砌一個小型的預制生產工廠,實現高質量、高定制化預制構件的現場批量生產,不僅大幅提升預制生產的響應速度同時降低運輸成本。后續安裝階段,采用基?于激光定位系統和大尺度無人機三維掃描技術的現場全域感知高精度安裝輔助系統,不僅能確保所有雙曲異形3D打印構件精確無誤地安裝到位,同時也將大大縮短施工周期,提升生產效率。 從藍圖走向現實,“雄安之翼”的建設是雄安新區在建筑領域科技探索與綠色發展理念融合的體現,它以智能建造為引領成為了雄安新區一張熠熠生輝的科創名片,象征著雄安新區邁向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發展愿景和創新精神。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