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雨季的南歐江,渾濁的江水裹挾著泥沙奔涌而下,水位已逼近警戒紅線。在南歐江四級水電站的堤壩上,一個身著灰色工裝的身影正手持監測儀來回踱步,額前的碎發被汗水浸濕,緊緊貼在臉頰——她就是李威,南歐江流域梯級水電站唯一的女性工程師。汛期來臨的一個月里,她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防汛最前線,用專業與堅韌詮釋著“巾幗不讓須眉”的擔當。 汛期里的“連軸轉” 7月22日,天剛蒙蒙亮,李威已經穿上膠鞋,帶著巡檢記錄本走向堤壩。“汛期的設備就像緊繃的弦,一點小毛病都可能引發大問題。”她一邊說著,一邊彎腰檢查閘門的液壓系統:指尖劃過冰冷的金屬部件,仔細查看是否有漏油痕跡;耳朵貼在管道上,傾聽水流聲是否異常。 從閘門控制室到發電機組廠房,再到邊坡監測點,三公里的巡檢路線,她每天要走數趟,鞋跟早已磨出深深的紋路。當晚19時,隨著下游預警完成,南歐江四級水電站2號泄洪閘門順利開啟,標志著年度首輪泄洪正式啟動。其后十余小時,她堅守崗位,持續監測設備參數,確保泄洪過程平穩運行、零故障發生。 汛期的每一天,對她而言都是一場戰斗,細致核對防汛物資,盡管身心俱疲,但她的眼神中始終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在這份緊張與忙碌中,她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價值與快樂。 汛期里的“硬骨頭” 汛期的挑戰總是不期而至。一次,設備突然發出異常信號,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李威迅速出擊,帶頭上陣排查故障。她手持工具,穿梭在錯綜復雜的設備間,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經過數小時的努力,終于鎖定問題根源并及時修復,避免了險情的擴大。她的專業與果敢,贏得了團隊成員的敬佩與尊重。 面對困難,李威從不退縮。她曾在巡檢時發現閘門液壓裝置有輕微滲油,順藤摸瓜排查出電機的隱患,成功規避了泄洪閘門啟動事故。截至目前,她累計消除歷史遺留缺陷八項、排除新增缺陷三十余項;機組檢修期間,不僅圓滿完成電氣二次設備檢修任務,還主動協助其他專業開展缺陷處理。 防汛間隙,李威總會抽時間與同事分享經驗與技術心得。她深知,個人力量有限,只有團隊整體實力提升,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汛期里的“心之錨” 這份冷靜背后,是不為人知的壓力。每次汛期,李威都是24小時待命。父母也心疼女兒,總是在電話里叮囑她多吃飯、注意休息。掛了電話,她轉身又投入到工作中。“女性或許體力不如男同事,但細膩的觀察力是我們的優勢。”李威說。每當夜深人靜,看著月光下的水電站,心中那份對工作的熱愛與責任便油然而生。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須眉”的真正含義。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榮譽更是責任。”李威的話語堅定有力。從設備維護到防汛攻堅,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在老撾山區的電力樞紐上書寫著水電建設者的奮斗篇章。她筑起的防汛安全“紅色防線”,與身上的“水電藍”交相輝映,為南歐江畔增添了別樣風采。 如今,南歐江畔的防汛工作仍在繼續,李威的身影依然活躍在最前線。她的故事,正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為老撾山區的電力事業貢獻力量。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