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是一年端午節,獨自走在異鄉的街道上,南方的暑氣如同黏稠的熱浪,層層疊疊地裹住周身。如果是在家鄉,此時此刻,空氣中應該飄著粽葉的香,融進日漸升騰的暑氣,呼吸之間便有了點點清明。就在那個小小的灣里,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包粽子、掛艾葉,鮮艷又精美的紙葫蘆,一串串地掛起,那是入目難忘的記憶。異鄉,沒有粽香的牽引,超市冷柜里擺放著真空包裝的粽子,被我隨手拿起的那一刻,在空氣中劃出一道清冷的氣息,粽葉亦清新,但終是沒有母親手中包裹的那抹香。 那抹青碧的色彩,從時光深處悠悠浮現。記憶中,每年的端午前夕,母親總會早早準備好食材。院子里的兩個大盆盛滿清水,晶瑩的江米、新鮮的粽葉浸泡其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光芒,透著自然的清新氣息。母親坐在院子里的小馬扎上,神情專注又溫柔。我坐在小板凳上,看著母親細長的手指靈巧地穿梭在粽葉與糯米之間,動作嫻熟流暢。她像個藝術家,粽葉在她掌心一折,就成了一個碧綠的小船,接著往里面填上糯米、塞進紅棗,稍做整理后用馬蓮一道道纏緊,那些散亂的粽葉和江米轉瞬間變成一個個結實飽滿的粽子,棱是棱,角是角,個個顯得精氣神十足。 母親的動作行云流水,讓我看得入迷,十分崇拜。也正因為如此,母親不光要在自己家里包,還要樂此不疲地幫著親朋好友家包粽子。母親的性子溫和,臉上總帶著笑,所以,周邊的鄰居都喜歡到我家來坐坐。幾個阿姨、嬸娘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間,幾大盆的江米就見了底。我們幾個孩子就在一邊玩,圍在一起編五彩繩,看誰編得好看,誰的花樣多,更漂亮些。五彩繩要在五月初一的早上戴,初五那天再扔掉,寓意著扔掉了晦氣和不吉利,這一年便都是順順利利的了。這些記憶此時再“翻看”真是別有感觸。童年看著大人圍坐在一起包粽子的情景,再也看不見了。鄰居們都搬進了樓房,有些已隨著子女搬離了灣里,記憶便只能封存了。 工作后,幾乎很少有機會在家過端午節,母親依然會在端午節包很多粽子,我們回家時,她忙不迭地從冰箱里拿出她早為孩子們留出的粽子,她一直記得我們小時有多么愛吃粽子。看到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我多次勸她不必再費神自己包粽子。想吃粽子,超市里隨時買,各種口味的也都有,母親卻道,外面賣的總歸不如自己包的好吃。當時覺得費時費力,現在終于懂得,那也是母親情感的寄托,她也在那一個個包粽子的瞬間,回想著曾經的時光。 超市的打折促銷廣播打破了我的回憶。低頭看看我手中的粽子,棱角分明,大小一致,那是流水線上精心設計的產品,標簽上印著“家鄉味道”,可我知道,有些味道是機器永遠復制不了的;有些味道,只有在自家的灶臺上慢慢熬煮,在親人的手心里細細包裹,才能擁有靈魂,才能滲進時光里,成為永遠溫暖的端午記憶。 端午的味道,從來不是粽葉與糯米的簡單相遇,這是母親留給我的味道,是記憶深處永不飄散的溫馨。我對端午的記憶永遠屬于母親,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溫暖著我。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