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晨霧還未散盡,香港環保項目的廠房已隱現輪廓。我踩著沾滿露水的鋼梯往鍋爐上攀爬,耳邊傳來遠處攪拌機的轟鳴聲,那聲音如同遠古的龍舟鼓點。時光隨著混凝土的凝固悄然流逝,模糊了故鄉的炊煙。歲月在安全帽的縫隙里游走,帶著游子的眷戀,將端午的情思揉進林立的腳手架間。 又逢端午,記憶如潮水般漫過心底。我不禁想起兒時的端午,院子里飄著艾草的清香。母親把帶著晨露的艾草斜插在門框上,然后端出昨夜泡好的糯米,粽葉在她布滿老繭的手中翻飛,不一會兒,一個個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整齊排列在竹籃里。氤氳的蒸汽裹著粽香,在廚房里蔓延,纏繞著我和弟弟的歡聲笑語。 如今,我穿梭在電建工地的端午,卻是另一番景象。遠離城市的繁華,電廠外的輸電線路不斷延伸,機械的轟鳴取代了記憶里的蛙鳴。鋼筋水泥的世界里,端午總在匆忙的工作中度過。看著安全繩上系著的絲帶在風中飄搖,讓我不禁想起母親手中包裹粽子的線。 看到商場超市里,包裝精美的粽子整齊擺放,有臘肉粽、紅棗粽、海鮮粽……各種新奇口味令人眼花繚亂,卻再難勾起我內心的悸動。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在華能上安一期工程項目上。端午節當天,工地上依舊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午飯時,食堂楊阿姨端出幾盆粽子,那是項目部特意為大家準備的。楊阿姨戴著藍布袖套,將粽子挨個碼好。看到工友們陸續圍過來,她連忙用圍裙擦了擦手,笑著從熱氣騰騰的盆中挑出最飽滿的粽子,挨個遞到大家手里,嘴里說著:“多吃點,不夠還有!”遞到我跟前時,她特意選了個扎著紅繩的,小聲告訴我:“這是四川臘肉餡兒的,給你解解饞。”雖然粽子的模樣不如家里精致,但工友們圍坐在一起,分享著節日的喜悅。粗糙的手掌接過粽子,剝開粽葉的瞬間,熟悉的糯米香味還是讓我鼻尖一酸。 這些年,跟著項目四處奔波,從新疆的荒漠到江南的水鄉,從高原的雪域到香江的海邊。每到端午,母親總會在電話里念叨:“出門在外,記得吃粽子,照顧好自己。”有時在忙碌的間隙,走進街邊小店,買上一個粽子,咬上一口,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是少了故鄉的月光,還是少了與家人圍坐的溫暖? 我不知道。就像塔吊伸展的鋼鐵臂膀,永遠丈量不出鄉愁的半徑。 站在汽機房外的變電站前,望著遠處綿延的輸電線路,如同銀色的絲帶穿梭在大嶼山。工地上的端午,沒有了兒時的閑適,卻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我們這群電建人,用汗水點亮萬家燈火,把思念化作前行的動力。此刻,主變壓器發出的嗡鳴,那是現代文明的九歌,而我們都是時代的吟誦者。 起重機的吊鉤銜著朝陽,像是母親當年拎起熱騰騰的粽子。我們澆筑的不是混凝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鄉愁——當電流沿著我們鋪設的線路奔涌,每個亮起的窗口,都是照亮故鄉的燈。 歲月更迭,故鄉的端午在記憶中愈發清晰,而工地上的端午,也漸漸成為生命中獨特的印記。或許,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那份對傳統節日的眷戀,對故鄉的思念,都會在每個端午時節,隨著粽香,縈繞心頭,久久不散。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