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聞李尚龍的《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這充滿希望的書名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制的溫柔邀約,深深地吸引著抵達三十歲關口的我。窗外的樹葉沙沙作響,像極了書中那些在深夜敲擊鍵盤的聲響。 三十歲,在傳統觀念里,似乎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人們總習慣用各種標簽去定義三十歲,穩定、妥協或是成功、失敗,而三十歲就成了對你過往一切努力的檢驗。 世界本身具備兼容性,不該為一個標準而建造牢籠。李尚龍在自序中寫道:“人們喜歡定義別人,也喜歡被人定義,但真正的青春是無界的。”是的,有人安穩于現狀,有人在迷茫中徘徊,有人剛剛確定理想,也有人終于實現了愿望……成年的意義,在于不斷推翻年輕時奉為的真理,打破世界對自己的禁錮,解鎖更多人生的權限。 我看到了作者的三十歲,他焦慮、痛苦、掙扎、迷茫,但沒讓這樣的情緒指引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從新東方英語教師到辭職創業,從電影導演到網絡教育APP的創立與運營,似乎每一步都不是常規意義的奮發圖強,但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生。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一路走,一路甩掉靈魂里的雜念,用自身軌跡證明:真正的成長始于對標簽的反抗,始于在廢墟上重建自我。 于是,我們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三十歲——那些在至暗時刻依然選擇向光而行的歲月。 創業初期,他交不起房租但仍然堅持寫作;痛苦迷茫時,他深夜大醉但沒有耽誤過一次課堂;尋找夢想時,他無數次號啕但沒有放棄過每個微茫的機會。這一切都讓“逆風不慫”四字有了血肉的溫度,他用自身行動給出了打敗焦慮最好方式的答案,那就是趕緊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 就像他在書中引用的馬克·吐溫的名言:“年齡是一種感覺,如果你不介意,它什么都不是。”三十歲不是遲到的焦慮,而是精準踏進屬于自我的戰場。在路上的人,不會覺得焦慮,他們只會感到充實。就像他自己,所以,世俗的時間在他這里停滯,唯留下價值的刻度。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不屈又真實的靈魂。他接受生活給予的銼磨,但并沒有屈服。迎著這些磨難和砥礪,他勇往直前地開辟了屬于自己的道路,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 當然,作者也為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他詢問我們的三十歲應當如何度過,他疑惑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三十歲。他沒有給出的答案,藏在自己的故事里,也藏在每一個讀者的感受里。 那些被現實揉皺又展開的文字,給了我莫大的力量,它們如同一團熾熱的火焰噼啪燃燒,燒穿了我心中關于年齡的陳規舊繭,讓我也忍不住為三十歲的起步而歡呼。沒錯,是歡呼。三十歲不是世俗定義的“而立之年”,是一場盛大的破繭儀式。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三十歲,于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談及具體的年歲,我其實不太有明顯的感知,它好像就單純是一串數字,游離在我的生命中,隨著時間的卡尺,一格一格往前推進。而我還是我,按著我自己的生命節奏在走,體會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更像是兩條沒有什么交集的平行線,頂多在談及具體年歲幾何時,對彼此微微頷首,點頭之交罷了。 那三十歲代表著什么?它什么都代表不了。它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的第三個十年,十年懵懂,十年讀書,這是我們能自主決定自己人生以及重新拼搏的起點,準確來說,三十歲不是青春的落幕,而是夢想再次起航的號角,是花園里剛剛盛開的花朵,是向陽破繭的關鍵時刻。 站在三十歲的路口,我們是最新的大人,也正處在最好的年紀。我們擁有著比二十歲時更豐富的閱歷、更成熟的心智,也有著無限的可能。或許,它不如我想象的灑脫浩蕩,或許它也曾擁有無數桎梏和束縛,但我依然在努力地成為眼下最好的自己。 手機屏幕亮起,是母親發來的語音:“記得按時吃飯。”點開語音的瞬間,聽見背景里父親在哼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突然懂得李尚龍說的“三十歲是新的起點”——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三十歲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站點。當我們學會在父母的嘮叨里聽見牽掛,學會在孤獨中與自己對話,在困境中保持向光而行的勇氣,那些被歲月打磨的棱角,終將成為照亮前路的星光。 三十歲的我依然平凡,依舊在瑣碎的生活中閃爍著微茫卻獨特的光,但我也無比感謝閱讀這件事,感謝那些在深夜里與文字共舞的時刻,讓我見到許多“他人”的人生,審視眾人眼中的三十歲,辯證地看待歲月,變成了少女時代從未想象過的獨立、堅韌、勇敢和堅定的人。 合上扉頁,我想,人這一生可以有無數種可能,只要你永遠逆風不慫,乘風破浪。 因為,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