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搬了辦公樓后,家離單位的距離不遠,約有三公里的樣子,開車最多十分鐘,走路不到三十分鐘。是以,天氣好時我索性步行上下班。平時在家出門,只要不趕時間不陪人,亦常安步當車。時間久了,步行也就成了習慣。 每天走的人行道上有蔥蘢大樹,地面鋪著地磚,或許走的人少長了不少青苔。確實如此,上下班路上很難看到與我一樣步行的人,旁邊非機動車道卻是車水馬龍,擠滿騎電動車、自行車趕路的人群。十字路口綠燈亮起,人行橫道線上100多個人,只有我一個步行,顯得特別突兀。 上下班的路途恰好是東西走向,天氣好每天能目睹絕美的日出日落,若即若離,美得令人窒息。暮色四合時,在華燈初上的光暈里,白天喧囂被樹影過濾。我的腳步,踩著月光透過樹木枝葉斑駁,思想在靜默中舒展開來,慢慢地能感受到一種純粹與真實,一種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的呼吸與腳步的節奏。 隨著科技的發展,公交、地鐵十分方便,出租車、網約車也是滿街跑,而且小區門口隨處能見共享電動單車,甚至無所不能的快遞或外賣,便利到你一個月都可以不下樓,直接導致步行走路的人越來越少。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帶來社會的巨大進步,而步行這種原始的出行方式,就慢慢地被大家遺棄。 自家中購置車輛后,開車上下班已經成為日常,從車庫到寫字樓的密閉空間里,太陽、雨水和四季的風都被車窗隔絕,那些被方向盤替代的腳步,讓身體在久坐中“生銹”。直到某天發現,爬一座不高的山竟會渾身疼痛,多走一些路雙腿會突然抽筋,才驚覺行走的能力早已在現代代步工具中漸漸退化。 記得上初中時,學校距離家里有三四里路,無論天晴或是刮風下雨,每天來回得走四趟,一走就是三年。那年代,無論大人、小孩,一副鐵打的腳板專為走路而生。年少時的我最喜歡光著腳丫,在村里鋪滿青石塊的小巷上行走,腳趾摳進粗糙的石縫,腳跟碾過微涼的苔痕。特別是夏日中午滾燙的青石板燙得腳底發麻,卻能清晰感知每一粒沙子的棱角……確實,唯有親身體驗過,方能真切體悟到雙腳與大地緊密相擁的零距離觸感,以及領略大自然慷慨饋贈的無盡歡愉。 我更喜歡獨自在月色下漫步,夜間的行走,能讓心靈放空獨享一份寧靜,不必與人交談,不必追求速度,不必計較里程,在徒步中思考、觀察被匆忙生活忽略的細節,回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步履之間,可以收獲一路風景與詩意,如樹影、花香、蟲鳴。走著,想著,那些在工作中糾纏的焦慮,漸漸稀釋成夜風中的輕煙,那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便能溢滿平淡的生活。 時下,朋友圈里盛行的跑步、散步打卡,像是現代人對身體的補償式救贖。那些曬在凌晨五點的跑道、日出的照片,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監督的數字契約,實質上,是他們用社交平臺的點贊數對抗懶惰。比起這種被“綁架”的運動,步行更接近一種無為的修行。就像小時上學、現在上下班行走的路上,我會把田埂上的野花、溝渠里的蝌蚪,把日出日落的景致、人行道上的光影……都收進記憶的行囊。凡此種種,皆彰顯為一種超凡的享受,恰似一場滌蕩心靈的修行,讓身心得以徹底放空。我們漫步其間,與自然深情相擁,于行走的韻律中,沉醉于天地間的詩意,領略生命與自然交融的曼妙。 世侄女婿小李是一名醫生,每周至少要跑4次半馬的路程。他說,夏天天熱跑步,每一步都像在與自己的極限談判,當汗水浸透衣襟,視線模糊中看見終點時,才明白這一切,是在與自己爭斗之后的一種和解。這種直抵靈魂的感悟,只有那些在馬拉松賽道上無畏奔跑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其中奧義。他們用那看似重復單調的步伐,在人生旅途上刻下屬于自己的生命印記。他們奔跑,不是為了在賽道上超越他人、爭得頭籌,而是為了在每一次心跳的震顫中,聽見自己靈魂深處的吶喊,那是對生命無限可能的執著追求。 對于那些平日里缺乏運動的人群而言,行走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讓各項超標的指標降下來,還能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而我,只是享受雙腳與大地接觸的真實,沒有目的,沒有終點,不在意要走到哪里,只是用腳步丈量時光的長度。就像月下漫步時,不設定終點,思想會在行走中找到方向。 此刻,夜色漫來,我又準備出門。不必攜帶什么,只需讓腳步自然地落下,像落葉歸于大地、河流匯入海洋一樣,不經意間,讓自己與這廣袤的世界溫柔相遇,在行走中,讓心靈尋得一方靜謐桃源,收獲一份寧靜平和。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