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時光荏苒,回望來路,我已在電力建設的廣袤土地上跋涉了三十一個春秋。從十九歲那個懷揣憧憬踏入電建一線的青澀姑娘,到如今肩負項目創優重任的管理者,崗位在變,容顏在改,但那份扎根崗位、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終如電流般在我血脈中奔涌不息。我的故事,是萬千電建人默默耕耘的縮影,是汗水、智慧與時代脈搏交織的平凡樂章。 接線班里的青春“繡花”功 我的電建生涯始于最基礎的接線班。十九歲,初出茅廬,面對的不再是書本上的公式定理,而是盤根錯節的線纜、冰冷龐大的配電柜和精密復雜的端子排。從學徒工到接線班班長、班組技術員,再到專責,這十年,是我用指尖“繡花”的歲月。 作為接線班長,帶領一群同樣年輕的伙伴,在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工地上,我們的“戰場”往往是在逼仄的電纜溝、高聳的開關柜旁。一根根電纜,如同待梳理的神經脈絡,顏色各異,粗細不同,走向千差萬別。圖紙是藍圖,手指是畫筆。我深知,接線工作看似基礎,卻關乎整個電力系統的“神經末梢”,毫厘之差,輕則信號紊亂,重則釀成事故。于是“精準、可靠、美觀”六字箴言,刻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骨子里。 多少個日夜,我們或跪或趴,在狹小的空間里,屏息凝神剝線、壓接、排線、綁扎、標記……每一個動作都力求精準無誤。指尖被鋒利的線纜劃傷是常事,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帶來的腰酸背痛更是家常便飯,但當我們看到自己親手接好的線束,如同藝術品般整齊劃一、標識清晰,與圖紙嚴絲合縫,當設備一次送電成功,指示燈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無言的驕傲。這十年,磨練了我的“手底功夫”,更鍛造了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我學會了在喧囂的工地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在紛繁復雜的線纜世界里找到清晰的邏輯。這份來自最基層的歷練,如同大地般厚重,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 從“指尖”到“筆尖”:技術投標中的無聲較量 當命運的齒輪轉動,我從一線接線“戰場”轉戰到公司技術投標的前沿陣地。放下熟悉的鉗子、螺絲刀,拿起厚厚的招標文件、復雜的工程圖紙和沉重的責任。這十年,是從“指尖的精準”邁向“筆尖的較量”的蛻變。 技術投標,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每一次投標,都凝聚著公司的心血,關乎項目的成敗、市場的份額。面對動輒幾百頁的招標文件、苛刻的技術參數要求、嚴密的評分標準,以及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壓力如山。我的角色,是將一線積累的實踐經驗、對設備性能的深刻理解、對工藝流程的嫻熟掌握,轉化為紙上精準、嚴謹、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方案和商務響應。 這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注、極度耐心和縝密思維的工作。多少個通宵達旦,與團隊成員一起,逐字逐句研讀標書,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反復推敲技術方案,尋找最優解;精確計算工程量、材料、人工,力求成本最優;精心組織文字,突出優勢,規避風險。曾經接線時磨礪出的那份“匠心”,在標書編制中轉化為了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完美的執著。一個數據的偏差,一個措辭的模糊,都可能成為失分的致命點。有一次,為了一個關鍵設備的選型論證,我們查閱了海量資料,咨詢了多位專家,反復比較論證,最終拿出了一份讓評標專家信服、也讓競爭對手嘆服的方案。當標書最終密封送出,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結果的期待,絲毫不亞于當年在工地上送電時的緊張與激動。這十年,開闊了我的視野,鍛煉了我的全局把控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精準表達能力。我深刻體會到,技術不僅是現場的操作,更是紙上無聲卻力透千鈞的較量。一線積累的“筋骨之痛”,在這里升華為了支撐公司發展的“智慧之源”。 匠心傳承,雕琢“金杯”之路 如今,我的崗位再次轉換,投身于公司項目創優管理這片新的沃土。如果說一線接線是“筑基”,技術投標是“謀局”,那么創優管理則是“點睛”,是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升華階段。 當我走進那些由我們參與技術標書贏得的項目現場,目睹宏偉的發電廠拔地而起,精密的設備有序運轉,內心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自豪。那些圖紙上的構想,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而我的新使命,是將這些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項目,打磨成行業標桿,捧回象征最高榮譽的“金杯”。 創優管理,絕非簡單的錦上添花。它要求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以近乎苛刻的標準審視項目從設計、采購、施工到調試、運行的全過程。我們在一線積累的實操經驗、在投標中錘煉的技術眼光,轉化為精細化的管理流程、標準化的操作規范和質量控制的“火眼金睛”,需要前瞻性的規劃、系統性的思維、持續改進的韌性和強大的協調溝通能力。 我深知創優的靈魂在于“匠心傳承”,我常常深入項目現場,與年輕的技術員、施工員交流。當他們在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遇到困惑或有所松懈時,我會分享當年在接線班的故事:如何為一個端子排接線的美觀度反復練習,如何為排查一個隱蔽的接線錯誤徹夜不眠。那些帶著汗水氣息的“老經驗”,往往能瞬間點醒他們,讓他們明白“創優”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每一個細節的把控、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操作中。看到年輕同事眼中重新燃起的認真光芒,我仿佛看到當年那個在工地上埋頭苦干的自己。這份經驗的傳遞,這種匠心的接力,是比獎杯本身更珍貴的財富。它讓“創優”不再只是一個目標,而成為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基因,在公司血脈中流淌。 平凡崗位,不凡足跡 三十一年,從接線班的“經緯線纜”到技術投標的“紙間沙場”,再到創優管理的“雕琢金杯”,崗位在變,挑戰在變,但貫穿始終的,是那份對專業的敬畏、對責任的擔當、對卓越的追求。我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沒有炫目的光環,只有汗水的浸潤和內心的充盈。 這三十一年,我何其有幸,將個人的成長深深融入公司發展的壯闊洪流。我的每一步足跡,都與祖國電力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同頻共振。那些在工地上流淌的汗水,在燈光下熬過的長夜,在鍵盤上敲擊的字,最終都化作了點亮萬家燈火的電流,化作了推動公司前行的堅實力量。 五十一歲于我而言,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在線纜的經緯間,在數據的海洋里,在創優的征途上,我將繼續秉持那份源自基層的匠心,以更加從容的姿態,為公司的輝煌明天,為中國電建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奮斗的足跡,本身就是最美的勛章;匠心的堅守,終將照亮前行的遠方。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