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電建港航公司煙臺港海陽港區二期工程總承包項目部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卻讓我在灘涂與機械的交響中聽見成長拔節的聲音;在汗水與海潮的起落間讀懂安全管理的分量。作為現場安全管理的一員,這近一年的經歷,是理論與實踐的碰撞,更是責任與擔當的淬煉。 初到項目時,我對沉箱式重力碼頭的施工流程僅有書本認知。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管理工作,我利用業余時間研究圖紙和施工方案,在預制場觀察沉箱鋼筋綁扎的間距校準,在擋浪墻學習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溫控防裂技術。這些施工一線的學習經歷,讓我快速建立起對工程的整體認知。當看到工人在10米高的沉箱操作平臺作業時,能立刻關聯到臨邊防護、高處作業防墜等安全管理重點,真正理解“不懂施工就做不好安全”的含義。 我的日常工作以安全管理為核心,涵蓋隱患排查、教育培訓、方案落實等維度。在每日巡查中,我學會了用“顯微鏡”看待細節,曾發現混凝土打磨工未正確佩戴口罩,立即要求整改并追溯到班組安全交底不到位的問題。沉箱預制的高處作業管控,教會我運用“雙重防護”思維:針對工人因操作不便不系安全帶現象,我們在芯模處安裝“生命繩”,于當晚組織涉及高處作業班組進行專項安全培訓。安全管理既做鐵面無私的規則守護者,更當耐心細致的安全傳播者,讓安全意識真正融入每個作業人員的行動中。 在絞吸式挖泥船作業區,海洋環境的特殊性讓我學會了“海陸協同”的安全管理思路。從配電箱的防腐處理到泥漿管線的密封檢查,從人員持證上崗到環保排放監管,每個環節都需要結合沿海施工特點,將規范要求與現場實際深度融合,這讓我對“因地制宜抓安全”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印象最深的是塔吊安全管理,由于現場一條軌道上存在3臺塔吊同時施工,所以審核《塔群施工方案》時,我逐字研讀多塔作業防碰撞條款,對照《塔式起重機安全規程》核查3臺塔吊的高度差設置、起重臂回轉半徑重疊區預警機制,確保方案中“任何工況下塔機間距離不小于2米”的硬性要求落地。面對黃海頻發的6級以上大風,塔吊防風措施檢查是必修課。每次接到氣象預警,我們都會按照方案要求,對塔吊基礎地錨螺栓進行扭矩校核,確認每顆螺栓達到緊固標準;檢查配重塊固定銷軸是否鎖死,防止大風中發生滑移。 在安全培訓工作中,我經歷了從“照本宣科”到“精準施教”的轉變。我曾依賴標準化課件和視頻資料,卻發現工人對純理論講解興致寥寥。后來我意識到,安全知識必須扎根現場土壤才能真正生效,于是我開始用照片記錄鋼筋加工區的線纜亂搭、沉箱模板焊接加工區易燃品未及時清理等真實隱患,按工種分類整理到培訓課件內,讓培訓內容從PPT上的規范條文變成看得見的身邊風險。 近一年的實踐,讓我在安全管理的“嚴謹”與“溫度”之間找到了平衡。既要對違規行為嚴肅整改,也要在細節處體現人文關懷,當看到自己參與推動的安全措施落地見效,看到作業現場的安全氛圍日益濃厚,我真切感受到,安全管理的價值,就在于對每個工序的敬畏、對每個生命的守護。 當然,我的成長離不開領導同事的幫助。在日常工作中,領導們教會我用系統思維看待安全管理:既要秉持 “抓早抓小” 的理念,從工人的行為習慣、管理流程漏洞、技術防護缺陷等維度剖析隱患;也要理解安全與施工的共生關系,將安全措施有機融入每一道工序。同事們毫無保留地經驗分享,更讓我在實踐中快速成長,逐漸掌握現場安全管理的核心要點。 我慶幸自己選擇了安全管理這個需要“如履薄冰”的崗位。它讓我在見證沉箱碼頭從一片灘涂拔地而起的過程中,學會用責任之心守護每一道工序安全。未來我將繼續深耕安全管理專業,把現場所學轉化為更系統的管理能力,不辜負領導的信任與團隊的支持,為工程建設筑牢安全防線。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