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為電建基金公司一名青年黨員,在電建基金公司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黨紀學習教育常態化的背景下,在參與“黨紀青年說”活動的契機下,研讀《紀律的溫度》這本書,讓我對“紀律”二字有了更立體的認知:紀律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守護初心的火炬,是飽含著溫暖力量的準則,是藏在細節里的“守護網”,是業務人最踏實的“安全繩”。 《紀律的溫度》中,36個廉政微故事如同一面面明鏡,映照出紀律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具象化形態,將紀律的剛性與溫度織進真實的生活肌理。康副縣長在質疑聲中錨定“真落實”,用田埂上的調研腳印、群眾滿意度替代臺賬厚度,讓“釘釘子精神”在基層治理中生根;馮老三這個曾被視作“榆木疙瘩”的干部,以暴雨夜帶病巡查的泥水筆記本翻轉命運,用質樸堅守詮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邏輯;《時光逆旅》里的都如海在穿越中目睹貪腐者從一條煙開始墮落的軌跡,終于明白“每個錯誤選擇都是多米諾骨牌”,時光無法倒流的警示穿透奇幻設定直抵人心;《寫給母親的信》更以獄中懺悔的錐心之痛,讓“后悔”二字浸滿淚水—它并非無用,只是悔之晚矣的重量,壓得人再難直腰。這些故事像一面面棱鏡,折射出紀律的雙重質地:它既是對“不作為”“假作為”的剛性約束,也是對“真抓實干者”的溫柔托舉;既是懸在貪腐者頭頂的利劍,也是普通人腳邊的“護身符”。 規矩從不是高不可攀的大道理,而是藏在生活褶皺里的“微防線”。書中那些“候車室蹭空調”“食堂多打一勺菜”的日常細節,那些“公廁衛生紙順手牽羊”“改窗口撤腳凳”的隱性失范,都在無聲訴說:腐敗的蟻穴往往始于最微小的松懈。《涼州刺史與巡按》里“酒量比拼”背后的權錢交易,《鱷魚大姐評優》中“不加班=高效”的荒誕邏輯,更將“微權力”的失范放大成鏡鑒—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對錯往往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常常萌發于最容易被忽視的“小事”。因此,“微”與“小”從不是放任的借口,反而是廉潔處事的第一道關卡:守住一次“順手牽羊”的沖動,抵住一句“變通一下”的誘惑,把“小節”當“大德”守,方能在歲月流轉中護持住內心的澄明。這些故事或許沒有宏大敘事,卻用最貼近生活的溫度,教會我們:紀律不是束縛,而是守護。 作為中央企業的青年員工,我們的工作直接關系著國有資產的安全,紀律的“溫度”更體現在對職業底線的守護上,我們既要懂金融市場的“規則”,更要守共產黨人的“紀律”。通過本次研讀學習,我深刻體會到:紀律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需要我們將書中的道理轉化為“做每一件事時的清醒”、“說每一句話時的嚴謹”。站在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的角度,我深刻認識到:紀律是約束,更是成長的階梯;紀律是規范,更是文化的傳承;紀律是責任,更是擔當的體現,公司每一位員工都應將紀律意識融入血脈、化為行動,在堅守中感悟成長的力量,在擔當中共筑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根基。 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把書中的感悟化作行動,讓它成為職業道路上的“紀律指南”,在項目推進時多自查一遍“是否合法合規”,在自我要求中多劃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青春的風帆要行穩致遠,必須用紀律之繩牢牢系住;而我們這一代青年黨員的責任,就是讓紀律的溫度,在奮斗的歲月里持續傳遞,在“服務電建戰略落地、服務成員企業發展”的實踐中,書寫無愧于組織、無愧于事業、無愧于人生的答卷。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