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香山雙清別墅,位于北京西郊香山公園內東北山麓,毗鄰香山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離開河北西柏坡,25日抵達北京,中央機關隨即入駐香山。雙清別墅是毛澤東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這里成為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的首站。 查閱史料可知,清乾隆十年,清朝皇家在此修建了“松塢云莊”,成為清代三山五園中靜宜園的一部分。院內的“棲云樓”是當年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靜宜園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七年,曾經擔任過北洋政府總理的教育家熊希齡先生在香山創建“香山慈幼院”,同時將此處開辟為私人宅邸。因石壁上有清乾隆皇帝題字“雙清”的摩崖刻石,且石壁下有雙泉涌出,遂將此處命名為“雙清別墅”。 七一前夕,適逢周末閑暇,我與家人相約一同前往香山公園雙清別墅游覽。是日天氣晴朗,艷陽高照,香山公園內古木參天,生機勃勃。從香山公園正門進入后,我們從勤政殿左側的小門出發,沿著路標順著山勢向上行走,一股溪流沿著步道順流而下,汩汩流淌,最終匯入靜翠湖。步行約600多米,便到達雙清別墅。 從東門進入庭院,院中央是一個面積約一畝見方的小湖,碧波蕩漾,水面荷花初綻,金魚游弋。池邊有一座六角紅亭,這里曾是毛主席歇息的地方。高大的銀杏樹翠綠挺拔,樹冠郁郁蔥蔥。雙清別墅主屋是一座簡潔大氣的平房,白墻紅窗,簡樸大方,坐北朝南,是毛澤東居住和辦公之所。室內布置有辦公室、臥室、會客室、廚房等,室內家具完全按照當年原樣復制擺放。質樸的家具、墻上泛黃的地圖、桌上的紙筆書報、陳舊的電話、發黃的床單被褥,都彰顯著歲月的積淀,還原了革命勝利前夜開國領袖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場景。當年毛主席坐在木椅上閱讀《進步日報》報道南京解放的畫面,仿佛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 院內西側臨山的平臺上,開設了《毛澤東在香山》展廳,展出毛澤東的生活照片、手稿、電報、報紙等,還循環播放開國大典的錄影視頻,供游人參觀。雙清別墅對面的山坡角建有防空洞,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據介紹,該防空洞由第四野戰軍工兵修建,于1949年3月15日竣工。防空洞深入山體巖石20余米,一側為進口,一側為出口,內部曲折回廊,設有2個休息室。雖然歷經70多年,依然堅固如初,內部干燥整潔,異常涼爽。 出雙清別墅西門,前行數十米即是香山寺,再向前百余步便是來青軒。來青軒是一座干凈幽靜、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小院,當時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此辦公居住。來青軒也是清代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后熊希齡先生在遺址上改建為公寓,用于舉辦慈幼院。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正式入住雙清別墅,至1949年9月21日離開搬至中南海菊花書屋,在此居住和工作了181天。期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了渡江戰役,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毛主席多次會見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代表,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獻,包括《論人民民主專政》《南京政府向何處去》《評美國白皮書》等重要文章,還有毛主席在香山聽到解放軍占領南京消息后寫下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詩篇。這里承載著一段具有非凡意義的紅色歷史。 參觀雙清別墅時,我不由自主地思考起這些問題:中共中央進北京為什么不直接駐扎在城里,而是選擇在西山?中央在香山期間,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其他中央領導人住在哪里?安全保衛工作是怎么做的?帶著疑問,我請教了講解員。講解員一一做了介紹:“首先,這里比較安全。雖然北平當時已經解放,但城內還有大量反動分子和潛伏特務,伺機破壞。而香山位置較偏僻,三面環山,樹木繁茂,有利于防空和警衛。第二,有利于過渡。因為我們黨長期工作重心在農村,對城市生活和管理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香山環境比較理想,不在市里,但是距離城市很近,與民主人士、社會各界來往很方便,毛主席在此期間接待了很多民主進步人士。第三,西山有足夠的辦公空間。熊希齡先生創辦香山慈幼院時,留下3000多間房子,可以滿足中共中央辦公及居住的需求。為安全和保密,由工兵部隊提前進駐香山,修建了防空洞,維修改造房舍,完善生活辦公設施,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當時駐扎香山的中央機關對外稱勞動大學。” 在雙清別墅門外東側平房,布置有中央警衛處和司機宿舍,院內停著一輛老式吉普車,這輛車是毛澤東1949年3月25日在西苑閱兵時乘坐的同款車。 人間正道是滄桑。作為中國革命勝利前夕黨中央所在地,巍巍香山目睹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各界人士凝心聚力描繪新中國宏偉藍圖的艱辛和榮耀。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對周恩來和其他隨行人員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希望考個好成績。”2019年9月12日,在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觀看《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永遠要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76年來,“趕考”始終是共產黨人秉承的理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夙夜在公、攻堅克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奮斗。 重溫“趕考”初心,感受紅色熏陶,我們將永遠銘記新中國締造者們書寫的驚天動地的故事。 1949年4月毛主席在雙清別墅六角紅亭下閱看人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的新聞報道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