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31日,由水電五局承建的云陽建全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填筑工作圓滿完成,成功按期達成上水庫建設的重大節點目標,為后續混凝土面板施工及電站蓄水工作吹響了“沖鋒號”。 云陽項目上水庫大壩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685米,壩高99米(趾板處),壩頂長度382.5米,壩頂寬度10米,總填筑量約354萬方。 自大壩填筑施工啟動以來,項目部相繼克服了征地交付時間緊迫、料源供應不穩定、運輸布置以及工期緊張等一系列難題,多次組織召開大壩方案討論會與專題技術交底會,針對河谷地形與壩體結構特點,將施工區域劃分為若干獨立的作業單元,明確各作業單元的施工任務與進度要求,分別組織開展施工,在保障大壩施工質量的同時,提升施工效率。面對料場區巖體裂隙縱橫交錯,結構破碎,壩料粒徑供應的穩定性較差,且施工區域環境復雜多變,施工設備的布局受限,交叉作業頻繁干擾,使得協同作業面臨巨大挑戰。項目團隊建立起貫穿開采全程的“料源鑒定跟蹤”機制,主要為精細化爆破控制、立體化開挖支護施工組織及大壩料精準供料,實現了動態爆破參數的優化,采用“時空置換”策略實現多工作面協同開采。根據通過此機制實時檢測數據調整開采路徑,規避不良巖層,減少石料在開采過程中的二次風化,順利突破料源質量瓶頸。在壩料運輸工程中,不斷優化道路布置,創新提出采用“永臨結合”與“明線道路+隧洞”結合的規劃思路,解決狹窄V型河谷大壩施工與原有鄉村公路交叉互聯等問題,保障運輸線路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大壩填筑期間,項目還搭建了“大壩智慧安全管理中心”,順利啟用無人駕駛振動碾智能碾壓系統與碾壓數字化監控系統,實時測算碾壓遍數、行走速度、激振力等關鍵參數,使大壩碾壓過程實現可視化,保障大壩施工的碾壓精準度和質量。運用“三機(攤碾壓護一體機、無人駕駛推土機群以及無人駕駛碾壓機群)聯鋪”的施工模式,在北斗衛星和5G網絡的聯通下,達成了精準定位與高效協同運作的目標,提高施工效率。面對惡劣天氣,項目及時啟動預警與應急系統,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抓住時機推進施工;制定24小時輪班值守制度及時解決現場問題;在雨天來臨前,提前采用強度更高的堆石料對壩后壓坡體的運輸道路進行鋪筑,確保雨后大壩填筑工程及時復工。 云陽建全抽水蓄能電站作為國家“十四五”重點規劃項目,建成以后將為重慶及渝東北電網提供1200兆瓦的調節電源,能夠有效緩解重慶及渝東北地區未來中長期內電力容量和調峰容量缺口,助力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
|||||
【打印】
【關閉】
|
|||||
|